【概要】
2013年,外国语学院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下组建了翻译团队,并在此基础上筹建翻译研究中心;2014年经华侨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并组织专家论证、校科研机构管理领导小组审核、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正式批准设立“翻译研究中心”。
该中心整合并凝聚了相对松散的英语和日语两个专业从事翻译研究和教学的成员,以期在一个更广阔、更正式、也更严谨的学术平台上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研究与翻译实践活动,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为学院的翻译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泉州和海西地区的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华侨大学所在的泉州和厦门两地,居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邻漳州等内地城市。作为特区的厦门,是中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著名侨乡和旅游城市,东南沿海的窗口;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其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东亚文化之都”。它不仅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经济发展极具活力,对外交流频仍,亟需大量的翻译人才。因此,培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专门人才与高端人才势在必行。我校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此责无旁贷,有责任也有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素养的研究者和从事相关翻译实践的专业译才。翻译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兼顾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优质平台,可以更好地凝聚团队力量,立足本市,辐射本省,面向全国,从事既有普遍性又兼顾地方的特色研究与实践。
本中心成员无论在学缘结构、知识结构、支撑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合理的配置。主要专职成员中,英语专业方面,有翻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陈历明教授(博士),英美文学方向的杜志卿教授,语言学方向的黄小萍教授、陈道明教授,翻译方向的侯国金教授(博士)、刘镇清副教授等;日语专业方面,有语言学和翻译方向的黄文溥教授(博士),文化与翻译方向的王铁钧教授,文学与翻译方向的胡连成副教授(博士),姚文清副教授(在读博士),以及语言与翻译方向的陈臻渝博士等。就职称与学历结构来看,教授有7人,副教授10人, 讲师8人,助教1人,其中博士有5人,95%以上具有硕士学位。年龄结构以老中青相结合,中青年为主体,梯队结构合理。50岁以上有4人,40-49岁有8人,30-39岁有11人,25岁以上1人。
中心拥有专职教师23人,就翻译研究而言,无论从有翻译研究学术背景的教师人数,还是参与的广度,抑或是所取得成果和展示的学术潜质,堪为本院的一大特色。主要研究人员在文学翻译、文化翻译、经贸翻译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现在,本院在学校支持下,顺应全国以及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正筹建翻译系,并准备申报翻译硕士(MTI)专业,实现本科与硕士的无缝对接,探索培养翻译学术研究和实践的科研人才和复合型高端翻译实践人才的建设机制,以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海西的经济、文化发展,更有效地加强地区的对外交流。
本中心具有较雄厚的团队实力,足以保证机构相关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能力、有信心,发挥集团优势,为学院、学校的学科发展做出更有影响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成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高端翻译人才,为当地以及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心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气氛,交流研究经验;力保各成员术有专攻,提高学术与实践水平,力争有更多的高水平论文、专著、译著、译文出版,提升整体实力,成为省内甚至国内有独特影响的研究机构。
【负责人】
陈历明教授,200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翻译学方向),并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曾在其它高校担任研究所所长。他先后在多所高校长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和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高校科研项目三项,在《外国语》、Translation Quarterly、《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人民音乐》、《外国语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图书评论》等海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在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出版专著二部,译著一本,发表译文、散文、诗歌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