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9日下午在外语楼207室,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兼翻译系主任陈历明教授正式开讲《< 吉檀迦利>之接受 与“东方想象”之嬗变》。讲座由黄文溥副院长主持,同时参与该讲座的有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等。
黄文溥副院长首先简要介绍了陈历明教授自2013年来华大后的取得的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论文大多发表业内的权威刊物,专著《新诗的生成:作为翻译的现代性》由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出版, 还有两个重要的科研项目在研。
陈教授随后就《吉檀迦利》之接受 与“东方想象”之嬗变来展开。陈教授认为,泰戈尔在西方的广泛接受,以其英文诗作《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志。这部诗集可以说是作者本人从孟加拉国文翻译出来的,也可说是用英语创作的,其迥异于原作的文体形式和内容建构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寓作于译”的创造性改写,译本的文体形式所体现的是以目标语诗学为皈依的“西方性”,而内容建构其本质要件则是西方想象中印度所表征的那种“东方性”;其西方性的表征与东方性的内涵正好契合了西方冀望借镜东方以缓解其文化危机的精神诉求,泰戈尔在西方的接受可谓西方的“东方想象”之嬗变所生成的结果。通过旁征博引的史料爬梳,阐述了该文本的内外运作机制,令人信服地指出,《吉檀迦利》的获奖是一个文学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精彩的演讲让大家加深了对“东方主义”与东方想象的认识和相互关系,开阔了视野,领略到了学术研究的技巧与魅力。与会师生无不惊叹于陈教授的思维之深度与广度。陈教授还顺便提到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到处托朋友找资料以及国外查资料经历,让大家感受到学者从事学术的严谨态度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期间,陈教授还请研一、研二学生朗读了泰戈尔的诗篇,与学生做了良好的互动。精彩的讲座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演讲结束后的问答环节,由黄文溥教授、许春玲等老师及几位同学向陈教授分别提问,陈教授的回答既有引申又有针对性,既提供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又留下思考的余地,堪称精辟。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陈教授精彩的讲座给在座的所有到场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授的思辨之花、与会者灵动的心花,和着校园袭人的黄葛兰馨香,可以品茗,可以陶醉。我们还有更多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