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科研导航 | 院务公开 | 交流合作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外语教育中心 | 下载专区 | English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我院成功举办“知识网络、百科全书与数字人文求索论坛”
发布时间:2018-05-15  作者:刘碧秋 毛浩然  来源:外国语学院 浏览次数:[ ]

    2018年5月10日至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多语言多模态语料库暨大数据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语料库暨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与bet3365vip联合主办的“知识网络、百科全书与数字人文求索论坛暨《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学、语用学与翻译学》第三版编辑会议”在华侨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19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华侨大学,研讨知识网络、百科全书与数字人文,共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盛举。来自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闽江学院、闽南理工学院的50多位中青年学者与会旁听。
    1.国家定位,群贤毕至,求索引领,百家争鸣
    5月1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华侨大学副校长吴季怀教授强调本次求索论坛之“三高”:国家定位规格高、与会专家层次高以及参会代表期望值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曰国教授指出选择千年文化名城泉州来落实中央的文化战略决策,更有望激发灵感,突破瓶颈。他强调本次论坛的定位是编辑会议兼求索论坛,其目标是编纂一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指出本次论坛的三个核心关键词:数字人文、知识网络和百科全书,数字人文将为语言学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开启中国语言学数字化网络百科的新篇章。
    随后,顾曰国教授做了题为“知识、百科全书与数字人文”的主旨报告,强调学术自古无国界。他从知识来源解释知识论构建图,从Assertion的解释、推理、证明等不同途径获得可靠性知识。知识被分为多层多块,教育体系亦如此,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知识体系存在谬误和局限性。他倡导积极进行知识管理和验构性学习,通过分类推进和数字人文实现人类知识汇总和传承。他强调,编纂知识汇总而非图书集成的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应借鉴世界最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和微软百科编纂经验,避免“专强于技、质胜于文”,需具备六大意识(辞书意识、中立平和意识、广域受众意识、世界眼光与中国立场兼顾意识、当代意识、恒久意识),以及满足六大功能(询检功能、梳理学科知识体系功能、启蒙功能、存史功能、系统学习功能、传播功能)。
    当天下午,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的“大百科全书修辞学词条的前期设计及存在的问题”、上海大学邓志勇教授的“西方修辞学词条设计和样条”、浙江大学池昌海教授的“中国古典修辞学词条设计和样条”、暨南大学曾毅平教授和复旦大学赵国军博士的“二十世纪修辞学词条设计和样条”、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春相教授和缪俊博士的“当代汉语修辞学语言本体取向部分的综述思路”、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的“当代汉语修辞学人际传播取向部分的综述思路”,或提出问题,或分析问题,或提供解决问题的可选方案。如:如何避免同一词条在不同交叉学科概念混淆,如何确保词条分类的逻辑层级,二、三、四级词条如何对应,春秋笔法如何完整概括,“同义手段”词条如何选择,某一专著或名家是否选入,等等。与会专家还就语言本体取向与人际传播取向的分类是否合理展开激烈辩论,现场演绎学术质疑的百家争鸣。
    2. 案例呈现,温故知新,多元话题,中西合璧
    5月12日上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展示了翻译学词条编纂的进展情况(已完成200多个词条10多万字的编纂),指出初稿存在的某些词条生僻、学科特色不足、碎片化、重复性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北京大学姜望琪教授在“关于语用学的断想”报告中,基于特朗普总统的“I don’t blame China.” 案例,引用格赖斯(Grice)合作原则的后续讨论(即:从最终目的看,人们不是为交流信息而交流信息,交流信息本身最终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只能是让对方接受信息,从而采取“影响或指导别人的行动”),提出语境的新分类,指出语言有交流情感和提供信息两种功能,建议把认知、社会因素作为语境因素引入语言推理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赳赳教授在“现代汉语互文研究”报告中,全面梳理了互文概念、理论及核心要点,探讨了互文形式的表现、功能、渊源、类型、关系和应用,并进行了篇章互文实例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廖美珍教授辨析了法庭话语与法律语言的关系,指出法庭话语的本质特征是基于“目的冲突”的对抗性且有特定的严格程序规范,提出法庭话语词条的分类建议。
    华侨大学毛浩然教授展示了“弱势群体话语”的定义、释文和案例,通过6类案例展示了弱势群体话语解决现实难题的正能量。他总结了网络版大百科全书的两个区别性特征:基于多层级超链接的知识网络和基于跨学科大数据的数字人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百科编纂的三个建议:1.从碎片化到结构化的过程,不追求一步到位,不拘泥人为平衡;2.要兼顾向下多层级分类和向上多维度归类;3.分类和归类要关注逻辑层次(不要乱了辈份)、确保逻辑平行(警惕同级重叠)、力求穷尽展现(摒弃门户之见)、尽量各得其所(切勿削足适履)。

    浙江大学马博森教授在“基于语料库的正常人群与特殊人群多模态指称行为研究”报告中综述了指称现象多模态研究的视角和对象,提出多模态指称行为的三分模式(即:实体本体层、共享知识层和模态体现层),展示了涉手模式分析系统中大指向与小指向,模型手势、动作手势和描绘手势的象似手势,提出指称语与涉手模式既有形式上也有角色上的互动,展示了围绕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多模态指称行为的量化对比研究。上海同济大学黄立鹤博士分述了言语行为理论与语力研究的三个阶段,提出文盲的最新定义、其话语及言语行为的研究意义及方法,总结了文盲话语及言语行为的特点,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北京工商大学刘红艳教授结合自身在国内外收集的正常老年人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料,做了翔实的主体分类及研究解说,从交际语用的角度研究老年痴呆患者的话语特征,发现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自我形象意识和自我经历意识上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前者弱化而后者增强。
    顾曰国教授指出语用学、修辞学分册遇到了如学科身份确定、本土与外来磕碰引发的纠结问题,认为修辞学、语用学不存在国别之争,中国学者“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西方学者“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均是“不根之说”。中西修辞学不是相互违背妨害,而是“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他提出“学”和“学科”不同的孕育发展模式以及本土问题全球方案模型,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归宿是要解决全人类的语言问题。
    本届求索论坛围绕数字人文、知识网络和百科全书三个关键词,话题专业多元,引领国际前沿,智慧火花碰撞,争鸣一针见血,求真求实求新,不忘百科初心,全面完成了求索论坛的既定目标,有力助推了国家使命的更快落地。


11B28

 


1B7FF


关闭

版权所有:bet3365vip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
电话:(0595)22691795  邮编:362021  E-mail:wyx@hqu.edu.cn